5月15日,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正上演着一次“光+AI”的盛会。会展中,比较亮眼的当属有了“数字神经”的机器人。
灏存科技展台前,一场人机协作的精妙演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工作人员穿戴上传感器设备,隔空挥动手臂。不远处的机器人精准同步拿起、放下实验试管,动作流畅,几乎无延迟,而这都得益于“光”技术的落地应用。
中国光技术应用的历史可追溯至1976年,赵梓森院士团队在武汉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长度虽仅17米,却开启了我国光通信时代的新篇章。这一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后续光纤通信网络建设奠定了基础。赵梓森院士不仅主导设计了中国第一条光缆通信工程,更在1990年代首倡建设“中国光谷”,推动武汉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基地之一。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光电子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光芯片、光器件到光模块,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齐头并进,部分领域甚至处于领跑地位。例如,2025年一季度光通信市场规模预计达1750亿元,全球份额超50%,800G/1.6T光模块需求因AI算力爆发而激增。
在机器人领域,光技术与AI的深度融合正重塑行业格局。从本届光博会的展示来看,光技术已渗透到机器人的“神经中枢”与“感知系统”。例如,灏存科技研发的人形机器人通过光电子技术实现了动作转角精度0.001度、延迟3毫秒的高精度控制,其系统已在上海车企落地应用。光谷东智的A2机器人则集成了光视觉和多模态交互能力,能做出20余种表情并提供营销服务,产品已出口海外。
这些案例印证了光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三大发展趋势:
其一,高精度光控系统成为工业机器人核心竞争力。光电子技术通过光纤传感器、激光测距等手段,赋予机器人远超传统电机的运动精度。例如,灏存科技的“数字神经”系统通过光通信实现人机动作无延迟复刻,未来还将引入味觉、触觉等多模态感知,使机器人能精准识别物体物理属性。这种技术突破正在改写工业自动化规则,预计2025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突破39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7.5%。
其二,光+AI推动服务机器人智能化跃迁。光技术不仅提升机器人的物理操作能力,更通过3D视觉、光通信网络实现环境感知与实时决策。例如,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紫东太初”大模型结合光电子数据,已在20多个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
其三,空天地海一体化智能装备催生新场景。光技术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等领域的应用,构建了全域感知网络。例如,光庭仿真平台通过光电子技术实现无人车灵巧避障,普宙科技的无人机借助光通信实现长距离精准操控。这种“光联万物”的生态,正在打开工业巡检、应急救援等千亿级市场空间。
国盛证券研报中指出,光电子技术在多场景机器人视觉领域的应用将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
东方证券强调,3D视觉技术中光元件(如VCSEL、DOE)价值量占比超40%,光通信龙头企业有望受益于机器人视觉升级浪潮。
综合来看,光电子技术与机器人的融合已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重构,具备高精度控制、多模态感知、全域通信能力的企业将主导新一轮产业变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券顾问 » 机器人重磅!“数字神经”复刻人类几乎无延迟!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