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获得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全方位政策支持。2023年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发布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并推动机器人在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的深度应用。这一政策框架为产业发展划定了清晰路径,而2025年玉环市出台的《加快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重点支持12条政策》则进一步细化了地方层面的扶持措施,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场景应用验证提供全链条支持。
与此同时,工信部与民政部联合启动的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聚焦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场景,推动适老化产品迭代升级,标志着政策从技术导向转向需求驱动的新阶段。
在国际层面,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8月在北京举办,预计吸引全球200余家企业参展,发布《2025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等重要成果,搭建起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的国际平台。政策的密集出台与国际合作的深化,共同构建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双循环”生态。
2025年的机器人行业呈现出技术迭代与商业化加速的特征。特斯拉Optimus量产计划因关节电机过热、灵巧手负载不足等技术瓶颈推迟,暴露了人形机器人硬件成熟度的挑战,但也倒逼行业重新审视技术路线——波士顿动力推出的全电动Atlas机器人,通过轻量化设计与AI算法优化,在工业场景中实现了复杂任务的精准执行。
国内企业则另辟蹊径。优必选在极氪工厂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群体智能实训,通过多机协同实现分拣、搬运、装配等产线级任务,其新一代Walker S2机器人关节自由度提升至52个,续航能力突破10小时,已获车企超500台意向订单。
技术突破正加速向应用场景渗透。医疗领域,博恩思与日本医科大学合作开发的AI手术机器人,通过远程控制与个性化手术模型,在肝胆外科实现了毫米级精度操作;农业场景中,超能机器人的“湘江1号”结合中医穴位识别与六维力控技术,为慢性病患者提供艾灸、按摩等健康管理服务。值得关注的是,中日机器人产业合作对接会的召开,推动了精密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部件的技术共享,而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供应链将在人形机器人成本下降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预计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可达5万亿美元。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在2025年报告中指出,AI与机器人的融合正催生三大变革:物理AI通过虚拟环境训练提升任务泛化能力,生成式AI推动机器人交互体验升级,而可持续设计则要求产品全生命周期能耗降低30%以上。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强调,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将重构制造业“人机协作”范式,预计到2027年产业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当前机器人行业正经历从“替代人力”到“增强人力”的范式转变。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全球制造业劳动力短缺倒逼企业采用机器人替代高危、重复性岗位,但麦肯锡同时指出,机器人的普及将创造新职业类型,如机器人伦理顾问、数据标注师等,要求劳动者技能从操作执行转向系统协同。这种转变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尤为显著——手术机器人辅助医生完成高难度操作,而教育机器人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将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
展望未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或许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技术融合加速,脑机接口、数字孪生等技术推动机器人从物理实体向“数字-物理”混合体进化;二是场景边界模糊,农业、建筑等传统行业通过机器人实现智能化改造;三是治理体系完善,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与中国《人形机器人安全白皮书》等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伦理规范与技术创新进入同步发展阶段。在这场变革中,谁能率先打通“技术-场景-生态”的闭环,谁就能在万亿级市场中占据先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机器人股火爆!资金疯抢,这波行情藏不住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