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就《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公开征求意见,拟对充电宝设置更严格的技术标准,涵盖电池安全测试、生产工艺管控及智能监测等核心环节。这一政策出台的直接导火索,是2025年上半年爆发的多起充电宝安全事件——罗马仕、安克创新等头部品牌因电芯缺陷召回超百万台产品,北京多所高校紧急停用问题设备,民航局更出台禁令禁止无3C标识充电宝登机。
这些事件暴露了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约600家生产企业中,大量小厂商采用劣质电芯、偷工减料,导致产品在过充、挤压等场景下易引发自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民航系统记录的充电宝起火事件同比激增数倍,安全风险已从个体问题升级为公共安全隐患。
新国标的实施将重塑充电宝产业链格局。首先,技术门槛的提升将加速行业整合。新规要求充电宝必须通过针刺、热滥用等极端测试,并对生产过程中的电芯材料、工艺参数进行全流程追溯,这将淘汰约70%的中小厂商,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有望从当前的60%提升至80%以上。其次,成本结构面临重构。企业需投入更多资源用于电芯研发、智能BMS(电池管理系统)开发及生产线改造,例如中芯国际等晶圆代工厂已接到头部品牌的备货订单,成熟制程芯片价格下行带来的成本红利将被研发投入部分抵消。第三,技术创新方向明确:智能监测、快充协议统一化、钠电池等新材料应用成为突破口。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透露,新标准拟增加电压、温度实时监测功能,并推动快充协议兼容,未来用户或无需携带多根充电线。
新国标并非孤立政策,而是与其他监管措施形成合力。2024年8月实施的3C认证制度虽初步规范市场,但仍有大量旧产品流通,此次新规通过”生产现场抽样检测”模式堵住企业送检与量产产品不一致的漏洞。在消费端,绿联、闪极等品牌推出以旧换新计划,用户可半价换购符合新国标的产品,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形成共振。此外,共享充电宝领域同步收紧监管,怪兽充电等头部运营商被要求升级设备,确保租赁产品通过新国标认证,这将推动共享充电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预计2025年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增速将从25%提升至30%。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指出,新标准将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技术竞争”,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已连续三年增长,部分新兴企业研发强度超50%。清华大学相关研究团队认为,钠电池的应用将成为破局关键——尽管其能量密度仍低于锂电池,但其热稳定性优势可降低80%以上的自燃风险,预计2026年钠电池充电宝市场渗透率将突破15%。不过,短期内企业需承担约20%-30%的成本上升压力,部分中小品牌可能通过贴牌代工规避监管,需警惕”合规外衣下的质量空心化”。
对消费者而言,合规产品将带来三重保障:一是通过智能监测实现安全预警,二是快充协议统一化减少设备冗余,三是以旧换新政策降低换机成本。对产业而言,技术升级将催生新的增长极——快充芯片、智能BMS、固态电解质等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预计在2026年突破千亿。
当安全成为产品的基本属性,当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充电宝产业有望从”世界工厂”升级为”全球标准制定者”,为全球消费电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突发!工信部拟推充电宝新国标,行业或迎换新高峰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