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妖妹儿
今天聊聊奔波于各大工厂打螺丝的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这个词过去只在《攻壳机动队》里出现,现在却成了投资圈最烫手的流量密码。政府工作报告把它跟量子、6G并列,一级市场直接打满鸡血:一季度融资额比2024全年还多三成,红杉、高瓴、中东主权基金轮番抢筹,生怕错过下一个“特斯拉时刻”。
热闹归热闹,能不能赚钱得看落地。我把产业节奏拆成三步:第一步,科研院校买来拍视频;第二步,汽车厂、物流仓让它干脏活累活;第三步,才轮到你家客厅帮我拿啤酒。好消息是,我们正卡在第二步的门口。
先说几个现有的硬核案例。
案例一:美国GXO物流仓库里,Agility的Digit已经干了10000单,零投诉,直接把三个叉车工请去喝茶;
案例二:宝马斯巴坦堡工厂,Figure02装车门,速度比上一代快四倍,良率飙到99.7%,工会连抗议都没来得及写口号;
案例三:国内富士康拉着优必选做iPhone中框螺丝实验线,良率追平熟手,郭台铭当场加单100台。
这些场景听起来不性感,却是商业化的“圣杯”:只要把拧螺丝、搬箱子干明白,现金流就有了。
价格是横在所有人面前的墙。现在买一台人形机器人,跟在北京五环外付首付差不多:宇树70万,傅利叶100万,波士顿Atlas110万。但这堵墙正在光速开裂:乐聚放话两年内把Kuavo压到20万以内;马斯克更狠,说Optimus年产百万台时成本低于2万美金,直接对标凯美瑞。
供应链端,谐波减速器国产替代后,单关节成本从1500元打到400元,整机还有60%的降价空间——价格不是信仰问题,是数学题,量起来每台摊销的研发费会像比特币挖矿难度一样指数级下跌。
真正决定体验的是“大脑”“小脑”“身体”三位一体的功力。
大模型把机器人从“被动执行”推到了“自主思考”。例如,Figure的Helix,8小时训练就能学会物流分拣,秘诀是把GPT的“下一token预测”魔改成“下一动作预测”;智元GO-1更绝,拿人类刷抖音的视频当训练集,堪称“具身智能界的快手”。
小脑层面,MPC+强化学习+模仿学习三连击,让机器人从“帕金森”进化成“体操冠军”。身体则看上游三大件:谐波减速器绿的谐波市占率已25%,行星丝杠南京工艺小批量出货,六维力传感器宇立仪器打破ATI垄断——这意味着,谁能在2026年前把精度再提10%、成本再砍一半,谁就能拿到整机厂的“灵魂采购协议”。
当然,暗礁还在。譬如,机器人摔一跤的维修费抵工人仨月工资,这都是目前的一些现实问题。
如此投资热潮火爆,产业升级、供应链改善、成本下降等等,也是迟早的事。可预想一下:2025~2026年,B端渗透率干到5%,价格带30~50万,年出货十万台;2027年,第一款20万以内的C端爆品出现,就像当年的iPhone4时刻;2030年,全球保有量破千万,中国供应链吃掉七成利润,养老陪护机器人比护工便宜一半——那时你可能不会叫它“人形机器人”,而是“家里那位不会抱怨的钢铁保姆”。
所有伟大的科技革命,都始于“看起来像傻子”,终于“离开它活不了”。今天你在仓库里看到的Digit,就是2007年AT&T店里那台只能打电话的iPhone。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超预期了?下一个“特斯拉时刻”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