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能。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政务服务体系正从“能用”向“好用”“智用”跃升,人工智能技术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迎来关键发展期。
一、政策解读:数字赋能驱动政务服务范式革新
《意见》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核心目标,构建了“改革引领+数字赋能”双轮驱动的制度框架。在渠道建设上,明确推进线下“只进一门”、线上“一网通办”、诉求“一线应答”的立体化服务网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将人工智能技术列为“数字赋能”的核心手段,要求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政务全流程应用,实现办事材料自动生成、审批流程智能流转。
这一设计直击传统政务服务的痛点。过去,企业和群众办事常面临“多头跑、反复问、材料繁”等问题,而AI技术的介入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实现政策精准解读,利用机器学习优化审批规则,最终达成“一表申请、智能核验、即时办结”的服务目标。例如,深圳市推出的AI政务助手“深小i”,通过大模型训练实现90%的问题精准解答,显著缩短了群众获取信息的时间。
二、政策联动:从“互联网+”到“AI+”的升级路径
此次政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我国政务数字化转型长期战略的延续。自“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以来,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等成熟模式。例如,绵阳市安州区通过标准化建设和流程再造,将“开办运输企业”审批时限从4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实现“一窗受理、一站办结”。而《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政务服务从“线上化”向“智能化”的跃迁。
与此同时,政策与国家层面的科技战略形成共振。工信部等四部门近期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支持中小企业开展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推动政务数据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这种政策协同,为AI技术在政务服务中的规模化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机构观点:技术创新与治理革新的双向奔赴
国务院研究室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互动模式,其在政策精准推送、风险预警等领域的应用,将推动治理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工信部则强调,要加快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升级,通过AI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的前瞻性和精准度。
民生证券认为,DeepSeek出圈引发国内AI落地进程加速,而近期深圳推出“AI+政务助手”大幅提升政务工作效率,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我国政务信息化市场空间广阔,包含招采、财政、税务、司法等大量专业的垂直领域,同时链接B端、C端用户,AI赋能带来的提效降本空间较大。同时政务信息化体系建设节奏大多自上而下推动,在全年拥抱AI的浪潮下,AI+政务有望更快速落地。
值得关注的是,AI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效率,更在重塑治理理念。苏州市相城区的“AI+智慧商事登记”系统,通过语音录入自动生成申请材料,实现“零填写”办理;昆山市的“AI话务员”辅助12345热线,使工单派单时间缩短90%。这些实践表明,AI技术正在推动政务服务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
四、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智能治理新图景
尽管前景广阔,AI+政务仍需破解多重挑战。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首要课题,政务数据涉及大量个人信息与商业秘密,需构建“法律规范+技术防护+伦理约束”的多维保障体系。同时,技术普惠性问题亟待解决,需保留必要的线下服务渠道,确保老年人、偏远地区居民等群体平等享受服务。
从全球视角看,我国正与国际趋势形成呼应。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要求公共部门AI应用需符合透明性与人为监督原则,而我国通过“高效办成一件事”机制,探索出一条“技术创新与制度适配”并行的路径。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落地,AI技术有望在民生服务、城市治理、应急响应等领域实现更广泛应用,最终构建起“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政务服务新生态。
此次政策的出台,既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也是我国抢占全球数字治理制高点的战略布局。在AI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双重驱动下,“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目标将不再局限于政务服务本身,更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券顾问 » 国务院发文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 AI+政务有望加速落地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