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3 日,央行公布的 3 月金融数据,本应如同一剂强心针,为市场注入强劲动力,然而,在这周的 A 股盘面上,市场表现却显得波澜不惊。这或许是市场对央妈数据并没有读懂。
一、央行破例周末发布金融数据,3 月信贷社融超预期释放积极信号
央行此次公布金融数据的时间节点,便透露出不同寻常的意味。按惯例,央行一般在工作日发布金融数据,而此次却破例在周日发布,且正值关税扰动、市场巨震不断的关键时期。这一举措,犹如在暴风雨中为投资者递来一把伞,彰显了央行稳定市场的决心。
从数据本身来看,更是亮点纷呈。3 月信贷社融双双超出预期,新增社融 5.89 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 1.05 万亿元,较 2 月多增 3.65 万亿元,大幅超出万得一致预期的 4.73 万亿元。社融同比增速从 8.2% 回升到 8.4%,较 2 月上升 0.17 个百分点,高于万得一致预期的 8.15%。
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达到 7.4%,较 2 月贷款同比增速上升 0.1 个百分点,实现了 2023 年 3 月后贷款余额增速首次同比回升。M2 同比 7.0%,与市场预期和前值持平。这些数据综合反映出,3 月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较为充裕,实体经济获得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经济复苏的动力在增强。
二、市场对利好反应平淡,源于对后续数据和企业融资结构的担忧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样一份亮眼的数据成绩单,在 A 股市场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本周,大盘整体表现较为平淡,深成指和创业板指也未出现明显的上涨行情。市场成交量也未因利好数据而显著放大,显示出投资者的谨慎态度。
为何市场对如此重磅的利好反应平平?深入分析,市场主要存在两大担忧。其一,关于后续数据的持续性。3 月作为季末,银行出于内部业绩指标考核以及满足监管对支持小微企业要求的压力,往往会在季末冲量,这使得新增社融数据亮眼。但这也引发了市场对后续数据的担忧,担心 4 月金融数据会因前期冲量而增长乏力。
其二,企业贷款结构问题引发市场对经济复苏动力的质疑。3 月企业短贷新增 1.44 万亿元,同比多增 4600 亿元,成为信贷数据回暖的主要推动力;而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 1.58 万亿元,同比却少增 200 亿元。企业短期贷款多用于补充运营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等流动性管理,对实体经济状况本身的指示意义较弱;企业中长期贷款则更多用于购置设备和建设工程,更能反映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对未来的信心。
因此,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同比下降,让市场担忧在外部需求承压、PPI 持续低位运行的背景下,企业对未来较为悲观,扩产意愿不强,进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复苏。
三、企业融资需求未减,只是融资工具选择因债券利率波动而调整
市场对企业部门 “短贷高增、中长贷回落” 的担忧,实则是对企业融资意愿的疑虑。
但观察企业部门的融资需求,不能仅局限于贷款结构,还需结合直接融资渠道的变化。3 月企业贷款数据呈现 “短强长弱” 的分化,然而,同期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却显著升高。据广发托管梳理,3 月 1 年 AAA 中短期票据收益率中枢上行 12BP 至 2.09%,部分企业可能利用流贷来替代债券融资。
中金公司也指出,国内债券市场的利率波动影响了企业的融资选择,企业融资方式从债券转向贷款。从企业债券融资数据来看,3 月企业债净融资 – 905 亿元,较去年同期大降 5142 亿元。若将企业债融资与贷款、表内外票据融资合并来看,企业部门 3 月净融资达 3.1 万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这表明,企业整体融资需求并未减弱,只是在债券市场利率波动下,暂时性调整了融资工具选择,并非对未来悲观。
市场对 “季末冲量不可持续” 的担忧,本质是对社融增长动力切换的疑虑。实际上,3 月社融存量的回升,主要得益于政府债的带动,财政逆周期扩张持续发力。当月政府债券净融资 1.48 万亿元,同比多增 1.02 万亿元,基本等同于 3 月社融同比多增幅度。一季度政府债净融资规模达到 3.87 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从政策层面来看,今年两会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率提高到 4%,赤字金额、超长期特别国债、新增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特别国债以及地方专项债规模均大幅增加。在一季度经济表现相对平淡、外部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预计增量财政政策将主要在二三季度落地,二季度政府债净融资规模大概率仍将维持高位运行。
4 月 6 日关税风暴来临后,人民日报发文表态,再次强调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留有充分调整余地,财政政策也有进一步扩张空间。这意味着,只要外部压力加大,政府将加大经济刺激力度,为经济复苏提供坚实保障。
四、财政政策持续发力有保障,社融增长动力切换无忧
可以看到,释放出的信号很清晰了——外部压力越大,高层借力发展经济的力度越强。我们应坚信经济复苏的韧性,莫被短暂“数据分化”迷惑。唯有洞悉中国经济韧性,方能在市场波动中站稳脚跟,笑到最后。
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协同发力,为 A 股市场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债的大规模发行将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投资增长,相关行业如建筑、建材、钢铁等将直接受益。货币政策上,虽然 M2 增速持平,但信贷社融数据的向好表明资金正逐步流向实体经济,企业融资环境改善,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提升盈利水平,进而推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提升 A 股市场的整体估值。
在行业板块方面,内需消费板块有望迎来新机遇。随着经济复苏,居民收入预期改善,消费信心逐步恢复。同时,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如优化离境退税政策等,将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食品饮料、零售、旅游、酒店等大消费板块,作为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业绩有望得到提升,在 A 股市场中具备投资潜力。
国产替代相关板块也值得关注。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国内企业对关键技术、核心产品的国产替代需求愈发迫切。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的大趋势下,国内半导体企业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的推动下,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国产替代进程加速。相关企业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的市场份额有望逐步提升,为投资者带来投资机会。
从市场风格来看,成长型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成长型企业通常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等领域布局,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随着政策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以及市场对新兴产业发展前景的看好,成长型企业的估值有望进一步提升。例如,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的优质成长型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业绩增长空间广阔,是投资者布局 A 股市场的重要方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券顾问 » 央妈的暗示,你或许都没读懂!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