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晚间,半导体板块迎来“业绩炸弹”——1500亿市值龙头韦尔股份2024年净利润飙升498.11%至33.23亿元,600亿市值的瑞芯微净利润同比激增341.01%至5.95亿元,澜起科技净利润亦大增213.1%。这组亮眼数据,标志着全球半导体行业在AI与汽车智能化驱动下,正式从2022年的周期低谷中走出,进入“量价齐升”的上行通道。
韦尔股份的爆发式增长源于多重利好:AI技术渗透带动消费电子需求回暖,高端智能手机CIS芯片出货量增长35%;汽车智能化浪潮下,车载摄像头芯片市占率提升至28%,成为新增长极。公司通过产品结构优化,毛利率从2023年的32%提升至2024年的38%,净利率翻倍至12.9%。
瑞芯微则抓住AIoT爆发机遇,旗舰芯片RK3588在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等领域的渗透率突破40%,2024年AIoT业务收入增长68%。2025年一季度预告净利润2亿-2.25亿元,同比增幅达196%-233%,显示边缘计算芯片需求正迎来“指数级增长”。
一、三大驱动因素激活行业景气度
1.全球半导体周期反转
2024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2%,结束连续两年下滑。SEMI数据显示,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增长25%,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国内代工厂资本开支增幅超30%,带动上游材料与设备需求激增。韦尔股份、瑞芯微等设计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均提升至95%以上,芯片价格较2023年低点上涨15%-20%。
2.AI重构需求结构
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训练推高算力芯片需求,同时带动消费电子“智能化”升级:智能手机AI算力芯片渗透率从2022年的30%提升至2024年的65%,扫地机器人AI芯片搭载率达80%。瑞芯微的端侧AI芯片出货量增长120%,韦尔股份的车载AI视觉芯片收入增长90%,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3.国产替代加速突围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导致进口芯片成本上升15%-20%,国内厂商加速替代。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达3860亿美元,同比增长10.5%,但本土企业市占率从2022年的18%提升至2024年的25%。澜起科技的内存接口芯片全球市占率保持70%以上,瑞芯微的智能应用处理器在国内市场份额达35%,均实现“逆周期扩张”。
二、机构看涨声起:国产替代进入“黄金五年”
面对半导体行业的“戴维斯双击”,主流机构一致看好中长线机会:
中信建投指出,美国关税政策反而加速“去美化”进程,国内晶圆厂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产能占比已达全球35%,模拟芯片、功率半导体等领域国产化率每年提升5-8个百分点,预计2025年本土企业全球市占率有望突破30%。
平安证券强调,AI与半导体形成“技术共振”,AI服务器芯片需求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达40%,边缘计算芯片市场规模2025年将超500亿美元。建议关注“AI+半导体”融合赛道,如端侧算力芯片、存储芯片与AI算法的协同创新。
国泰基金认为,模拟芯片是国产替代“最肥赛道”:全球前两大厂商均为美企,而国内自给率仅15%。随着汽车电动化(单车模拟芯片价值量超300美元)、机器人产业化(模拟芯片成本占比超10%),本土企业市占率有望从2024年的22%提升至2027年的40%。
东吴证券提出“科特估”重定价逻辑:半导体企业通过“估值提升—研发投入—市场扩张”形成正向循环,资本市场对国产替代的风险偏好持续提升,PE(TTM)中位数从2022年的45倍回落至当前32倍,已进入“性价比区间”。
尽管短期市场可能因关税谈判反复出现震荡,但行业基本面已发生根本变化:全球每4台智能汽车就有1台搭载中国芯片,每10个AIoT设备就有3个使用国产处理器。正如韦尔股份在年报中所言:“AI与汽车智能化,正在开启半导体行业的‘二次增长曲线’。”
从2018年的“被迫突围”到2025年的“主动破局”,中国半导体产业正从“替代者”升级为“规则重构者”。随着国产设备、材料、设计的全链条突破,这个曾被卡脖子的行业,正在上演一场“技术与资本的双重逆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券顾问 » 半导体业绩大爆发!韦尔股份暴增498%,国产替代加速成核心主线!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