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迎来关键节点——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等离子体所”)自主研制的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启程运往法国ITER现场。这标志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任务圆满完成,中国在核聚变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再次引发全球关注。
ITER磁体馈线系统被称为ITER磁体系统的“生命线”,承担着传输能量、冷却介质及控制信号的核心功能,其复杂程度被列为国内承接的ITER采购包中最高等级。此次交付的校正场线圈内馈线直径达16米、高度3米,由9套半环结构组成,总重约1600吨,国产化率从31%提升至100%,并修正了原设计方案中的潜在风险,显著提升了中国在ITER项目中的话语权。
一、产业链全面受益:A股核聚变板块开盘领涨
受ITER项目进展提振,4月14日早盘,A股可控核聚变板块集体走强,截至发稿前,板块指数涨幅达4.7%:
合锻智能涨停,公司承担的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直接服务于ITER项目,其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为核聚变反应堆核心部件加工提供技术保障;
海陆重工涨停,公司为ITER装置制造D型双层真空室模块,累计承接15套订单,总金额达18亿元;
精达股份涨超5%,通过参股企业上海超导为ITER项目提供高温超导带材,其电磁线产品已应用于核聚变设备研发。
西部超导作为ITER低温超导线材的中国唯一供应商,早盘开盘价47.73元,涨幅1.27%,上午一度冲击上涨4%,公司不仅为ITER项目提供关键材料,还将业务拓展至医疗、半导体等领域,成为西门子和GE的供应商,技术壁垒显著。
此外,永鼎股份、联创光电等企业因在超导材料、磁体支撑系统等领域的布局,也受到资金关注。
二、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核聚变商业化进程加速
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战略布局已上升至国家层面。2024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将核聚变列为“未来产业”,提出“超前布局、梯次培育”;2025年1月,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长脉冲运行,技术突破为商业化奠定基础。
资本市场对核聚变的热情持续升温。2024年以来,等离子体所、核聚变新能等机构密集招标,累计采购项目达46项,涉及超导磁体、真空系统等关键设备。2025年2月,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分别出资10亿元、7.5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加速布局聚变示范堆投资。
国际投行亦看好中国核聚变潜力。安永预测,2025年海南旅游零售市场规模将突破1.2万亿元,核聚变技术与自贸港政策形成叠加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升级。毕马威分析,中国核聚变设备国产化率已从2018年的31%提升至2025年的70%,核心部件自主可控能力显著增强。
三、能源革命的“中国时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漆云兰指出,ITER项目的进展标志着中国从“技术跟随者”转向“标准制定者”。“磁体馈线系统的国产化不仅解决了‘卡脖子’问题,更推动了超导材料、精密制造等产业链的升级,预计2030年相关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世界经济论坛报告认为,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投入已形成“政策-资本-技术”闭环。“合肥、成都等地的聚变产业园集聚效应显著,预计2025年核聚变设备市场规模将达500亿元,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
ITER磁体馈线系统的交付,不仅是中国核聚变技术的里程碑,更是全球能源格局重构的关键信号。随着政策支持加码、资本加速涌入,核聚变产业链正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相关企业将迎来历史性机遇。投资者需关注技术突破节点与政策落地进度,同时警惕国际竞争与成本控制风险。在“双碳”战略与能源安全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有望在2050年前实现核聚变发电商业化,开启全球能源革命的新纪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券顾问 » 批量涨停!“人造太阳”500亿设备展望,重塑可控核聚变赛道!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