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至8日,中国资本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政策密集期。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三大“国家队”同步启动增持计划,金融监管总局上调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形成“三位一体”的政策组合拳。
一、政策组合拳的多维发力
1.中央汇金的“定海神针”作用
作为国有金融资本的核心运营平台,2024年中央汇金对ETF的配置规模已达到1.05万亿元,涵盖48只ETF,合计持仓份额高达3716亿份。其操作具有鲜明特征:
精准性:重点增持沪深300、上证50等宽基指数,直接影响市场核心权重股。
持续性:自2023年10月以来,汇金已累计增持超过3000亿元,形成”越跌越买”的逆周期操作模式。
信号意义:央行明确表示将提供再贷款支持,彰显政策层”不惜代价稳市场”的决心。
来源于:wind
2.国资委系统的协同作战
中国诚通与中国国新的增持则体现“双线并进”的战略意图:
央国企价值重估:通过增持中央企业股票,推动“中特估”体系落地,引导市场关注国企改革红利。
科技创新赋能:重点布局半导体、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领域,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形成共振。
长期资本培育:明确”当好上市公司长期投资者”的定位,缓解市场短期博弈压力。
来源于:证券时报网公众号
3.保险资金的增量活水
金融监管总局将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上调5%,预计可为市场带来约1.5万亿元增量资金。这一政策具有三重意义:
拓宽投资空间:偿付能力充足率350%以上的险企可将权益投资比例提升至50%。
优化资金结构:允许险资加大对创业投资基金的集中度投资,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强化长期属性:税延养老账户不再单独计算投资比例,促进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深度绑定。
二、“中国版平准基金”的政策突破
此次政策组合被市场解读为“中国版平准基金”正式落地,其制度创新体现在三个层面:
1.运作机制的市场化升级
与2015年”国家队”直接买入个股不同,此次操作呈现显著特征:
工具迭代:ETF成为主要操作标的,既避免干预个股定价,又能高效稳定市场。
资金协同:中央汇金、证金公司、社保基金等形成梯队化操作,降低市场冲击成本。
政策协同:与央行再贷款、保险资金入市形成”流动性-资金-政策”三重保障。
2.政策工具箱的扩容升级
监管层构建了“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修复”的全周期机制:
预防性工具:建立市场波动监测预警系统,提前识别风险点。
干预性工具:通过ETF增持、股票质押纾困等方式阻断负反馈循环。
修复性工具:优化退市制度、强化信息披露,提升市场内在稳定性。
3.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创新
对比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平准基金实践:
规模对标:中国平准基金潜在规模可达GDP的3%-5%,远超日本(1.2%)、韩国(0.8%)。
功能拓展:不仅用于危机应对,更承担产业引导、国企改革等战略任务。
退出机制:通过ETF流动性优势实现渐进式退出,避免对市场造成二次冲击。
三、市场影响的深度解析
1.短期流动性危机的化解
4月7日尾盘,沪深300ETF成交额激增230%,显示政策迅速注入流动性。东方金诚测算,每1000亿元ETF增持可稳定约5000亿元市值的股票。
2.中期信心修复的传导
政策组合通过三个渠道重塑市场预期:
估值锚定:A股整体PE处于历史20%分位,政策引导资金关注长期价值。
风险偏好:央行再贷款支持降低“国家队”操作成本,增强市场对政策持续性的信心。
资金结构:保险、社保等长期资金入市,改善市场参与者结构。
3.长期制度红利的释放
政策背后蕴含三大制度变革:
市场定价机制:推动从“政策市”向“市场市”转型,减少行政干预。
国企改革深化:通过市值管理考核,倒逼国企提升盈利能力。
金融开放加速:吸引外资配置A股核心资产,提升市场国际化水平。
四、机构观点的多维透视
中国银河证券表示,此次增持是对“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决策部署的坚决贯彻,通过市场化操作对冲短期情绪扰动,为经济转型升级营造稳定环境。
光大证券认为,汇金增持有效凝聚市场共识,推动投资者聚焦长期价值,A股有望摆脱短期扰动,回归基本面理性轨道。
中信建投黄文涛称,汇金以“平准基金”角色提供流动性,在市场企稳和尾盘反弹中起到关键作用,未来政策将在流动性和风险偏好层面双支撑。
此次政策组合拳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主动管理”的新阶段。“中国版平准基金”不仅是应对短期波动的工具,更是推动市场生态重构的战略抓手。随着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A股有望在“三重压力”下开启“转型牛”,投资者需把握“高股息防御+科技突围+政策受益”的三维主线,在不确定性中捕捉确定性机会。正如国泰海通证券所言:“中国股市正在进入击球区,逆向投资的窗口已然开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券顾问 » “中国版平准基金”来了!战略意义深度解析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