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机器人作为“可穿戴机器人”的代表,近年来在医疗、工业、消费等领域加速落地,成为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新焦点。近期,外骨骼机器人这一新题材更是火爆兴起,以下是对其相关内容的梳理:
一、外骨骼机器人是什么?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的智能设备,通过机械结构与人体结合,增强或辅助用户的运动能力。其核心技术包括人机交互、传感器融合、人工智能(AI)和动力驱动系统。根据应用场景,可分为医疗康复型(帮助患者恢复行走能力)、工业助力型(减轻工人负重)、军用增强型(提升士兵体能)以及消费级产品(如户外运动辅助)。
二、近期市场爆火的利好消息
1、消费级产品热销
杭州程天科技推出的售价2500元的外骨骼助行器上线15秒即售罄,市场需求远超预期。该产品可帮助用户节省体力约15%,适用于日常行走和康复场景,标志着外骨骼机器人从专业领域向大众消费市场突破。
2、政策强力支持
国家将外骨骼机器人纳入《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并作为“银发经济”和“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核心支持对象。
2024年中央财政加大对高端医疗器械的补贴,外骨骼机器人被列为重点扶持项目。
3、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加速
AI与脑机接口技术的融合,显著提升了外骨骼的智能化和普适性。
国际品牌如谷歌推出的Mo/Go外骨骼登山裤,推动产品进入消费品领域。
三、券商观点:为何此时爆发?
1、商业化临界点已至
中银证券指出,外骨骼机器人硬件技术(如电机、电池)趋于成熟,AI算法的引入使其进入快速商业化阶段,预计未来3-5年市场规模将与人形机器人相当。
2、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的双重驱动
中国65岁以上人口已超2亿,到2030年将达3亿,医疗康复需求激增。
工业领域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骨骼可提升效率并降低工伤风险,符合“就业友好”政策导向。
3、成本下降与市场教育深化
消费级产品价格下探至2500元,叠加企业营销推广(如冬奥会火炬传递使用外骨骼),公众认知度大幅提升。
四、未来前景与核心赛道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分析,2025年中国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42亿元,2023—2028年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50%。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外骨骼机器人可为工业、物流、户外运动等多种场景提供助力,也可为医疗场景满足康养需求。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日渐增加的康养需求和日益减少的劳动力为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2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券顾问 » 外骨骼机器人火爆兴起,科技新风口来袭?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