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AI 领域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蓬勃发展,Deepseek 的持续爆发便是最好的例证。它已被各行各业广泛接入调用,为各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变革与发展机遇。
然而,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算力以及能源的消耗问题也日益凸显。
就在这关键节点,2 月 17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8 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方案》),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为 AI 发展的能源需求提供了坚实保障,更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前做好了全面布局与预防。
一、新型储能:新能源发展的中流砥柱
新型储能在新能源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如同一个超级 “充电宝”,能够将平时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生的富余电量储存起来,待到用电高峰时再进行放电,有效解决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的难题,保障了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当前,我国新型储能行业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表示,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 7376 万千瓦 / 1.68 亿千瓦时,这一数据约为 “十三五” 末的 20 倍,较 2023 年底更是增长超过 130%。
在江苏,某大型新型储能电站项目,采用了先进的锂电池储能技术,储存容量达到了 50 万千瓦时,有效平抑了当地电网因风电、光伏波动带来的不稳定。
不过,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低价 “内卷” 的竞争态势逐渐抬头。部分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惜降低产品质量标准,以低价策略参与竞争。
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压缩了行业整体利润空间,使得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提升方面投入不足,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技术创新:打破 “内卷” 困局的利刃
为打破行业 “内卷”,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案》将重点聚焦在了技术创新上。
在技术研发方向上,《方案》明确提出,要面向中短时、长时电能存储等多时间尺度、多应用场景需求,加快新型储能本体技术多元化发展。
在具体技术领域,锂电池技术迭代升级正在加速。宁德时代研发的新一代麒麟电池,能量密度相比上一代提升了 20%,循环寿命也大幅延长。
同时,超级电容器、铅碳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等技术的工程化和应用技术攻关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比如,中科海钠研发的钠离子电池,成本相比锂电池降低了 30%,在大规模储能场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方案》也强调要促进新型储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华为公司研发的智能储能系统,运用 AI 技术实现了对储能设备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有效提升了储能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在安全技术方面,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正在全力攻关全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突破储能电池本征安全与控制技术。
三、AI 应用能耗现状剖析
随着 AI 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其能耗问题愈发突出。
以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 GPT-4 模型训练为例,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训练一次的电力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
这种高能耗不仅对能源供应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对于一些初创的 AI 企业来说,高昂的能耗成本甚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机构:新型储能的发展前景与投资价值
高盛集团表示,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 AI 等新兴技术的崛起,新型储能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在未来 5 年内,全球新型储能市场规模将以每年超过 30% 的速度增长,成为能源领域最具投资价值的板块之一。
中信证券表示,新型储能行业正处于政策驱动和市场需求双重利好的黄金发展期。《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提升行业集中度,龙头企业有望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占据优势,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型储能行业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发展瓶颈,将为 AI 等新兴技术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券顾问 » AI 狂飙下,新型储能如何成为能源 “定海神针”?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