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认证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书编号:ZX0118) | 客服电话:400-636-8688 | 投诉电话:0755-33189899

人形机器人爆发前夜!并购重组成企业突围关键

2025年春晚舞台上,16台宇树人形机器人“福兮”扭动秧歌的画面刷屏热搜,让曾经的实验室概念走进大众视野。这并非偶然——《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份额约50%;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达52.95亿元,占全球27%。

 

更关键的是,我国已初步具备全产业链制造能力,叠加特斯拉计划2025年量产数千至1万台Optimus的行业催化,人形机器人或正站在爆发前夜。而并购重组,成为企业快速补链强链的核心捷径,在政策强力支持下,相关板块机会正加速显现。

 

一、机器人全产业链能力成型,为爆发奠定基础

 

人形机器人的爆发并非空中楼阁,我国已在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等环节形成完整布局,技术与产能的双重储备让产业爆发具备现实条件。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持续突破。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在精密传动、灵巧操作、运动控制等关键部件,国内企业已实现多点突破:在精密传动领域,雷迪克通过收购裕展精密切入行星滚珠丝杠赛道,该部件作为机器人关节核心,此前长期被日本THK垄断,如今国产化产品精度已达C3级,可满足中低端机型需求;灵巧手领域,2024年国内市场规模已达24172万元,技术迭代推动价格逐年下降,为大规模应用创造条件;运动控制方面,汇川技术通过自主研发与并购整合,其伺服系统在国产机器人中的渗透率已超25%(数据来源:工信部《2024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

 

这些突破让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从2023年的不足30%提升至2025年的45%以上。

 

整机制造形成“头部引领+梯队竞争”格局。国内已涌现出优必选、宇树科技等头部整机企业,其中优必选WalkerX机器人可实现200+种人类级动作,技术指标比肩国际同类产品;宇树科技的UnitreeH1已实现小批量交付,单价降至15万元以内,推动消费级市场启动。

 

更重要的是,传统制造业企业正加速跨界布局:美湖股份通过参股苏州莱特打入特斯拉机器人供应链,又计划并购株洲易力达补强传动技术,形成“内生+外延”布局;索辰科技通过连环并购整合软硬件资源,构建全产业链生态。这种多元竞争格局加速了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

 

应用场景从单一走向多元,打开需求空间。人形机器人已从工业场景向消费、服务领域延伸:工业端,富士康部署超千台国产人形机器人用于装配作业,替代率达30%;消费端,优必选推出面向家庭的陪伴机器人,预售订单超2万台;服务端,政务大厅、养老院等场所已出现导览、护理机器人的身影。

 

特斯拉更是计划2026年启动C端销售,中信证券预测,届时消费级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人形机器人爆发前夜!并购重组成企业突围关键 1

二、并购重组补链强链的“加速器”,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尽管全产业链雏形已现,但核心技术短板、产能瓶颈、生态不完善等问题仍存,而并购重组成为企业快速突破瓶颈的最优路径,这一逻辑已得到市场验证。

 

并购是突破核心技术壁垒的“快捷键”。人形机器人涉及机械、电子、AI等多学科技术,单一企业难以全面覆盖,并购成为快速获取技术的关键手段。雷迪克收购裕展精密51%股权,直接获得微型丝杆核心技术,快速切入机器人传动部件赛道;宏昌科技多次增资良质关节科技,持股达30%并保留优先并购权,锁定机器人关节技术高地;商汤科技作为AI视觉龙头,也被政策鼓励通过收购小型AI初创企业,强化多模态、大模型能力,补足机器人“大脑”短板(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行动计划》)。

 

这些案例印证了“并购=时间+技术”的产业逻辑,可将技术突破周期从3-5年缩短至1-2年。

 

并购是打通产业链协同的“连接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长、环节多,协同效率直接影响竞争力,并购成为构建产业协同的核心手段。索辰科技通过收购广州阳浦智能、麦思捷等企业,整合软件、硬件及控制系统资源,打造“研发-生产-应用”闭环;嵘泰股份斥资1.91亿元收购力准机械53%股权,获得丝杠加工设备制造能力,缓解精密丝杠产能瓶颈,实现“部件+设备”协同;比亚迪电子收购捷普EMS业务,强化智能汽车电子与机器人部件的产能协同,被列为“强链补链”标杆(数据来源:工信部产业政策司通报)。这种协同效应可使产业链整体效率提升20%-30%。

 

并购是布局新兴赛道的“入场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并购是跨界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最低成本路径。通力科技作为传统制造企业,凭借5亿元现金储备增资入股洛阳越格数控,快速切入机器人传动系统领域,实现从传统制造向高端装备的转型;美湖股份原本聚焦汽车零部件,通过参股+并购的组合拳,成功打入特斯拉机器人供应链,打开第二增长曲线。高瓴资本等机构早已布局,先后投资星海图、富兴机电等机器人领域企业,印证了资本对“并购+赛道”逻辑的认可(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2025机器人领域投资报告》)。

 

三、从中央到地方,并购重组获全方位政策支持

 

企业并购重组的活跃,离不开“中央定调+地方细化+工具创新”的政策体系支撑,政策红利正持续释放,为机器人领域并购创造良好环境。

 

中央层面明确“鼓励并购强链”的政策导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并明确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整合资源。

 

证监会2024年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优化了并购支付工具与审核流程,允许以定向可转债支付并购对价,对“硬科技”领域并购简化审核程序,审核周期平均缩短至35天。这些顶层设计为机器人领域并购扫清了制度障碍。

 

地方层面出台量化目标与专项支持措施。作为产业高地的深圳,发布《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完成并购交易超1000亿元,重点支持智能机器人等赛道的并购重组。

 

政策不仅鼓励优必选等龙头收购传感器、AI芯片公司,还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利用港股通机制便利深港联动并购。此外,长三角、珠三角多地均设立机器人产业并购基金,规模合计超500亿元,为企业并购提供资金保障。

 

政策工具创新降低并购门槛与成本。在支付工具方面,政策鼓励使用定向可转债、优先股等方式支付并购对价,减轻企业现金压力——比亚迪电子收购捷普EMS业务时,就通过定向可转债支付30%对价,降低了短期资金占用。

 

在融资支持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并购贷款给予利率优惠,部分地区还对并购产生的税费给予返还。在监管包容方面,对收购未盈利但具备关键技术的机器人企业,适当放宽业绩承诺要求,为“技术驱动型”并购留足空间。这些创新举措让并购重组从“高门槛”变为“可操作”。

 

 

总体而言,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全产业链成型+政策支持+并购加速”的黄金期,并购重组或成为企业抢占赛道的核心手段。

人形机器人爆发前夜!并购重组成企业突围关键 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人形机器人爆发前夜!并购重组成企业突围关键

赞 (0)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