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认证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书编号:ZX0118) | 客服电话:400-636-8688 | 投诉电话:0755-33189899

上海国资“把脉”数字货币,这波行情要“热”下去?

7月10日,上海市国资委党委召开中心组学习会,围绕加密货币与稳定币发展趋势展开专题研讨,明确提出“加强研究探索,推动区块链技术在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运用”。这一举措不仅释放出地方国资对数字资产领域的战略关注,更折射出全球数字货币市场正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周期。

上海国资系统的这一学习动态,标志着地方治理层对数字货币的认知已从早期的风险防控转向主动参与全球规则制定。会议强调“产数融合”与“战略敏捷性”,呼应了近期国际监管框架的突破性进展,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正式施行,美国、欧洲同步推进稳定币法案,全球主要经济体正通过立法将数字资产纳入合规轨道。这种监管环境的“确定性提升”,直接推动机构投资者加速入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企业资产负债表新增的比特币数量创历史纪录,美股比特币概念股普遍录得两位数涨幅。

在中国国内,数字人民币的全面落地已写入多地政府规划,其应用场景从个人消费延伸至薪资发放、绿色金融等对公领域,并在财政税收、公用事业等政务场景实现突破。

这种“法币数字化”与“加密资产合规化”的双轨并行,正在重塑全球货币体系的底层逻辑:一方面,央行数字货币(CBDC)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另一方面,稳定币等创新形态正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的“桥梁”。

上海国资“把脉”数字货币,这波行情要“热”下去? 1

上海国资提出的“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运用”,直指当前数字资产领域的核心竞争焦点。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分布式记账特性,正在重构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信任机制:在跨境贸易场景中,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可实现单证自动化核验,将结算周期从 weeks 级缩短至 hours 级;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区块链平台通过穿透式监管,使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提升数十倍。

更具突破性的是,Layer 2扩容技术与零知识证明(ZKP)的广泛应用,使区块链交易成本下降90%以上,交易确认速度提升至秒级。这种技术进步直接催生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DeFi协议锁定资产规模同比增长超150%,其中稳定币作为核心支付工具,在链上金融生态中的渗透率已超过60%。

上海国资“把脉”数字货币,这波行情要“热”下去? 2

资本市场对数字货币的认知正在发生根本转变。比特币价格在2025年7月突破历史新高,其背后是机构投资者主导的价值重估。上市公司中持有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的企业数量已超过130家,传统金融机构通过现货ETF、期货合约等工具配置加密资产的规模同比增长280%。这种“机构化”趋势直接推动数字货币从高波动的投机标的向“数字黄金”的避险资产转型——在全球通胀高企、地缘冲突加剧的背景下,比特币的“数字储备货币”属性日益凸显。

与此同时,数字资产市场的“合规化”进程正在重塑竞争格局。头部交易所通过持牌经营、储备金审计等措施建立信任壁垒,而稳定币发行商则通过锚定多元资产(如国债、大宗商品)提升稳定性。这种“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使数字货币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显著降低,吸引了主权财富基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场。

上海市国资委的这次学习会,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数字货币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这种变革的底层逻辑,把握技术突破与监管演进的节奏,将是在数字资产新周期中把握机遇的关键。正如香港金融管理局在《稳定币监管框架意见书》中所言:“数字资产的未来,不在于颠覆传统金融,而在于重构价值传递的方式。”这种重构,既是挑战,更是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实现“换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

上海国资“把脉”数字货币,这波行情要“热”下去? 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券顾问 » 上海国资“把脉”数字货币,这波行情要“热”下去?

赞 (0)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