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认证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书编号:ZX0118) | 客服电话:400-636-8688 | 投诉电话:0755-33189899

可控核聚变:人类终极能源曙光初现,产业链投资迎来黄金窗口期

摘要:在政策、资本、技术三重利好共振下,核聚变产业链有望迎来中长期黄金投资窗口。

消息面利好:政策与资本共振,核聚变产业化提速

近期,全球可控核聚变领域迎来多重利好消息。

 

国内方面,5月1日,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正式启动。

BEST装置将在第一代中国人造太阳EAST装置的基础上,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引领燃烧等离子物理研究,为中国聚变能的发展做出前瞻性和开创性贡献。

 

国际上,美国能源部宣布拨款4.15亿美元支持14个聚变项目,欧盟批准10亿欧元“欧洲聚变计划”,全球资本加速涌入这一赛道。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4月,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首次实现等离子体放电持续时间突破1000秒,标志着人类向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迈出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美国CFS公司宣布其SPARC装置预计2027年实现净能量增益,较此前计划提前3年。政策扶持叠加技术突破,可控核聚变已从实验室研究转向产业化攻坚阶段。

技术进展:三大技术路径并行,中国跻身第一梯队

当前可控核聚变技术呈现三大路线竞争格局:

1、磁约束聚变(托卡马克):以ITER为代表,中国EAST装置实现1.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世界纪录;新奥“玄龙-50”装置成功验证球形托卡马克技术路线。

2、惯性约束聚变: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2022年首次实现净能量增益,中国“神光”系列激光装置持续突破驱动技术。

3、磁惯性约束聚变:英国First Light Fusion公司“子弹聚变”技术取得突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同步开展相关研究。

值得关注的是,高温超导技术的突破显著降低了聚变装置建设成本。联创光电研制的全球首台兆瓦级高温超导磁体系统,将使聚变装置体积缩小至传统方案的1/10,为商业化铺平道路。

市场空间:万亿级蓝海市场,能源革命颠覆性机遇

据中银国际研报数据,聚变项目投资大,聚变电站造价高昂,根据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测试,一座1000MW的核聚变电厂成本在27亿美元到97亿美元之间,若核聚变完全商业化,根据IgnitionResearch的预计,到2050年将成为一个至少1万亿美元的市场,可控核聚变潜在市场规模庞大。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可控核聚变产业化需求尤为迫切。按规划,2035年我国聚变发电装机容量将达200万千瓦,对应设备投资超千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万亿市场空间。

商业化时间表:2030年或成产业化元年

当前行业共识认为,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将经历三个阶段:

2025-2030年:技术验证期:ITER完成组装调试,全球首座聚变示范电站(DEMO)启动建设。

2030-2035年:工程验证期:完成百兆瓦级聚变电站建设,实现持续稳态运行。

 

2035年后:商业化推广期:聚变发电成本降至0.1元/千瓦时以下,开启大规模应用。

产业链投资机会: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各类原材料,中游主要为各类设备以及反应堆工程建设,下游主要为核电站运营,用于科研及发电。

 

风险提示

尽管前景广阔,但可控核聚变产业仍面临技术路径不确定、商业化周期长、研发投入巨大等风险。

结语:

可控核聚变正从“永远的50年”变为“触手可及的未来”。在这场关乎人类能源命运的竞赛中,中国已占据先发优势。在政策、资本、技术三重利好共振下,核聚变产业链有望迎来中长期黄金投资窗口。

可控核聚变:人类终极能源曙光初现,产业链投资迎来黄金窗口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券顾问 » 可控核聚变:人类终极能源曙光初现,产业链投资迎来黄金窗口期

赞 (0)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