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吉林省仿生机器人创新中心(筹备组)同时与星网宇达、一汽富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这个由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牵头、吉林省国资主导的创新联合体正式启航。值得关注的是,该中心从4月17日吉林省工信厅公示到签约仅隔7天,创下地方产业创新平台落地速度新纪录,凸显吉林省在机器人赛道的战略决心。
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吉林省正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压力。数据显示,全省330余家汽车零部件民营企业中,超过60%的企业具备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包括关节模组、精密减速器等。这种独特的产业基因,使得吉林省在机器人赛道具备天然优势——汽车供应链与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高度重合,如电机、传感器等关键部件可直接复用。
一、产学研协同破局,构建全产业链生态
根据合作协议,星网宇达将与创新中心共同攻关具身智能本体、大模型及运控系统,全链路打通,而一汽富维则牵头搭建从核心技术开发到场景验证的全链条产业联盟。这种“技术研发+场景落地”的双轮模式,正是吉林省破解机器人产业化难题的关键。
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任露泉院士指出,创新中心将通过“技术授权转让+产业投资孵化”模式,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例如,实验室研发的仿生机甲技术已在农业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未来可快速迁移至工业机器人领域。
地方国资的深度参与更为产业生态注入活水。吉林省国有资本运营集团作为创新中心牵头方,正联合省内5家上市公司设立20亿元机器人产业基金,重点投资减速器、AI芯片等“卡脖子”环节。这种“国资搭台、民企唱戏”的模式,与深圳、北京等地的产业政策形成差异化竞争。
二、政策东风劲吹,千亿级产业集群成型
在国家层面,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与6G、量子科技并列未来产业。地方层面,深圳、北京已出台行动计划,目标到2027年分别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吉林省虽起步稍晚,但凭借汽车产业基础,正构建“技术研发-场景验证-规模量产”的独特路径。
以一汽富维为例,这家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加速向智能化转型:其机器视觉技术已应用于红旗工厂的智能质检,而与创新中心的合作将推动该技术向工业机器人领域延伸。更值得关注的是,吉林省正在探索“汽车-机器人”融合发展模式——智能汽车的动力系统、感知模块可直接移植到人形机器人,实现技术复用与成本摊薄。
三、机构观点:人形机器人将成万亿级新赛道
中国银河证券指出,人形机器人行业已进入量产前夜,预计2035年中国市场出货量将达197万台,对应千亿级市场规模。
民生证券则认为,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全球数千台机器人将进入工厂实训,推动产业链降本增效。
从汽车工业到机器人产业,吉林省的转型之路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深层逻辑。当33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始生产机器人关节模组,当智能汽车技术向人形机器人迁移,这个老牌工业基地正在孕育新的增长极。正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张永伟所言:“智能汽车的四条腿变成两条腿就是机器人”,而吉林,或许正在书写这个变革的序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券顾问 » 突发!老牌汽车大省“跨界”机器人:千亿级产业新引擎启动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