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10月22日,首颗“雄安造”卫星——“雄安一号”(鸿鹄技术验证星)正式下线。
这颗承载着三大核心技术创新的卫星,通过“白泽”星载计算机、“赤羽”柔性太阳翼与“金乌”霍尔电推进系统的协同突破,成功破解了长期制约卫星产业的算力、能源与动力三大瓶颈,不仅标志着雄安空天信息产业实现“从0到1”的跨越,更成为我国卫星产业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商用的重要里程碑。在政策扶持与资本涌入的双重催化下,这个被视作“数字经济空中底座”的万亿级赛道,正加速拉开产业化大幕。
一、三重动能共振:政策、技术与资本全面发力
据中信建投证券《空天经济产业深度研报》分析,卫星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引导、技术突破与资本加持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策端持续加码:据工信部官网公告报道,从《卫星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工信部优化业务准入的指导意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据上交所科创板改革文件报道,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优化落地,为前期高投入、长周期的商业航天企业打开融资绿色通道,推动产业从“国家队主导”迈向“国企+民企”协同发展新格局。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五五”规划前瞻报告观点,市场预期“十五五”期间将出台更多专项支持政策,助力2030年实现千万级卫星通信用户目标。
技术端多点突破:据同花顺7×24快讯对“雄安一号”技术解读报道,该卫星的三大技术创新代表行业前沿水平;据《中国航天报》产业调研报道,产业层面已实现芯片、天线等关键器件的国产替代,上海瀚讯的高通量载荷将单星容量提升一个量级,500mm口径地面终端已验证星地高速激光链路;据蓝箭航天官方发布信息报道,朱雀三号液体可回收火箭进入测试阶段,进一步打破发射资源瓶颈。
资本端热情高涨:据证券时报《商业航天资本动向专题报道》报道,商业航天企业密集冲刺资本市场,蓝箭航天、屹信航天等头部企业已启动上市辅导,千帆星座运营公司估值超400亿元并开启新一轮融资;据Wind机构研报汇总数据报道,A股60余只商业航天概念股获机构重点关注,22家企业被预测2026-2027年净利润增速均超20%,资本与产业的联动效应持续增强。
二、券商观点:产业化初期的机遇
多家券商近期密集发布研报,认为卫星产业已进入价值兑现期,同时提示技术与成本风险:
中信证券认为,产业拐点已至,政策准入优化将加速牌照发放。预测到2027年卫星相关产业总规模将突破4800亿元,带动数字经济产值增加超万亿元。卫星通信服务提供商及制造产业链等订单兑现能力强的企业或优先受益。
信达证券表示,商业航天可划分为“技术突破”与“资本赋能”两大主线。技术端看好可回收火箭(如蓝箭航天产业链)及星载设备国产化;资本端,启动IPO的头部企业或优先受到多方资本支持,认为融资落地将加速产能扩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雄安造星突破关键瓶颈,空天产业迎来产业化拐点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