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A股市场AI应用概念板块盘中异动拉升,整体表现亮眼。截至发稿,盘中品茗科技、壹网壹创双双实现20%涨停,昆仑万维涨幅超10%,天下秀、浪潮信息、用友网络等多只个股也强势封板。这一轮上涨并非偶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信号来自阿里巴巴——其通义千问团队正式发布Qwen3-Max模型,标志着国产大模型在性能和规模上再次取得关键性进展。
与此同时,阿里云掌门人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宣布持续推进3800亿元级别的AI基础设施投资,并展望未来全球或将仅存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
或因这些重磅消息叠加,点燃了资本市场对AI应用前景的热情,也为整个产业链注入了长期信心。
一、Qwen3-Max提升AI在任务中的可用性和落地效率
2024年9月24日,在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通过通义千问公众号正式推出其最新一代大模型——Qwen3-Max,宣称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能力最强”的自研模型。
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当前预览版本Qwen3-Max-Instruct已在LMArena文本排行榜中位列全球第三,甚至在部分评测中超越了传闻中的GPT-5-Chat表现。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模型在代码生成、智能体(Agent)行为决策、多语言理解以及人类偏好对齐等方面均实现了系统性优化。
这意味着什么?从技术角度看,Qwen3-Max不再只是一个“回答问题”的语言模型,而是逐步具备自主规划、调用工具、执行多步骤任务的能力。例如,在智能客服场景中,传统AI可能只能回答固定话术,而基于Qwen3-Max构建的Agent可以主动识别用户意图,查询订单状态、联系物流系统并生成解决方案建议,真正实现端到端的服务闭环。在金融投研领域,它能够自动抓取财报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并输出结构化报告,大幅压缩人工处理时间。
此外,Qwen3-Max在中文语境下的理解和生成能力进一步增强,尤其在法律文书撰写、政务问答、教育辅导等垂直场景中展现出更强的本地适应性。
相比此前依赖微调或小模型拼接的方式,如今一个统一的大模型即可支撑跨行业应用开发,降低了企业部署AI系统的门槛和成本。
对于AI应用厂商而言,这种底层模型能力的跃迁意味着产品迭代速度加快、功能边界拓宽。比如像品茗科技这类聚焦建筑信息化的企业,可借助Qwen3-Max快速开发工程图纸智能解析、施工方案自动生成等功能;而像用友网络这样的ERP服务商,则有望将其嵌入财务流程自动化模块,提升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可以说,Qwen3-Max不仅是技术成果,更是推动AI从“新基建”投资热潮的关键基础设施。
二、阿里3800亿AI基建投入,助力AI应用规模化落地
如果说Qwen3-Max代表了AI的“大脑”,那么支撑这个大脑运转的“神经系统”就是AI基础设施。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的表态极具战略前瞻性:“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AI Cloud是下一代计算机。”他进一步指出,未来全球可能只会存在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暗示阿里正全力争夺这一核心位置。
为实现这一目标,阿里已明确启动一项高达3800亿元的投资计划,用于建设面向AI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这笔资金将重点投向高性能GPU集群、分布式训练架构、低延迟网络互联、液冷数据中心以及边缘计算节点等多个关键环节。
这一举措的意义远不止于提升阿里自身的算力储备。更重要的是,它将带动整个AI生态链的成本下降和技术普及。过去几年,许多中小企业虽有AI转型需求,但受限于高昂的训练成本和复杂的部署流程,难以真正落地。而现在,随着阿里云提供更加稳定、高效且价格更具竞争力的AI算力服务,开发者可以直接调用成熟的训练平台和推理引擎,专注于上层应用创新。
随着阿里加大采购力度,相关硬件需求将持续释放,同时算力就会变得像水电一样可按需获取时,AI应用的商业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从“重资产投入”转向“轻量化运营”。
此外,阿里还提出“百城千园”计划,拟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区域性AI算力中心,推动AI能力向二三线城市乃至县域经济渗透。这对于教育、医疗、农业等普惠型AI应用来说,意味着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低的推广阻力。
可以预见,未来不仅一线城市的企业能用上大模型,偏远地区的医院也能通过云端接入AI辅助诊断系统。这种算力资源的下沉效应,正是AI应用走向规模化落地的前提条件。
三、大模型+强基建双轮驱动下,AI应用板块或迎来发展机遇
技术和设施的进步最终要体现在产业价值上。当前,AI应用板块之所以能在二级市场迅速反应,或是因为市场资金看到了“Qwen3-Max + 3800亿基建”组合所带来的增长路径。不同于此前概念炒作阶段的虚火,本轮行情的背后有着清晰的技术演进逻辑和真实的资本开支支撑。
首先,从行业渗透率来看,目前国内AI在企业端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据IDC统计,2023年中国企业在AI软件和服务上的支出约为180亿美元,占整体IT支出比重不足5%,远低于北美地区约12%的水平。
这或意味着一旦基础条件成熟,市场需求将呈现指数级释放。而阿里此次推出的Qwen3-Max恰好提供了标准化、高可用的技术底座,或使得更多垂直行业能够低成本接入AI能力。
其次,AI应用的价值创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以往AI多被用于单一功能优化,如OCR识别、语音转写等;而现在,随着Agent架构的发展,AI开始承担完整的业务流程管理职责。例如,在电商领域,基于Qwen3-Max的智能运营系统可以自动完成商品描述生成、营销文案策划、客户互动响应乃至库存预测,形成全流程智能化闭环。这种“AI即服务”(AI-as-a-Service)模式极大提升了客户粘性和商业变现潜力。
再者,政策环境也在持续利好。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相继出台多项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建设AI开放平台、推动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开放。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与科技企业合作共建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趋势愈发明显。
最后,从资本流向看,全球科技巨头对AI基础设施的投资热度不减。据高盛研究报告显示,谷歌、微软、Meta和亚马逊四家公司预计2024年在数据中心及相关AI基建上的总投入将超过3500亿美元,到2026年有望突破400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市场的投入尚处追赶阶段,阿里此次3800亿计划无疑起到了标杆作用,或将引发其他云服务商跟进,形成“新基建”投资热潮。这对整个AI产业链,包括芯片、服务器、光模块、温控设备等环节都将形成持续拉动。
总的来说,9月25日AI应用概念的盘中集体走强,本质上是对阿里巴巴Qwen3-Max发布及巨额AI基建投入的一次市场定价。这场由大企业引领的技术改变,正在重构AI产业的价值链条——从底层算力到中间模型,再到上层应用,各个环节都在经历深刻改变,或许我们正站在AI爆发前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阿里大模型又升级了!3800亿砸向AI,应用股一触即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