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这赛道,现在说谁是绝对龙头,太早了。
不是我含糊,实在是这行业还没到大规模铺开的时候。技术更新跟翻书似的,应用场景也在一点点试,格局远没定下来。但机会明摆着:谁能在核心零件(比如减速器、电机这些)、感知控制、整机组装这些关键地方扎下根,筑起别人难拆的墙,谁就有机会跑到最前面。
今天就跟大伙聊聊几家常被提起的企业,看看它们手里的牌,以及将来可能在哪块占优势。
先说说鸣志电器。这公司在运动控制这块摸爬滚打多年,尤其空心杯电机,国内确实做得不错。这玩意儿体积小、重量轻,响应还快,机器人关节要灵活,离了这玩意儿真不行——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了灵活的“肌肉”。
它的好处也实在:技术成熟度够,产品不容易出岔子;下游客户多,用到的地方也广;在机器人“动力系统”这块,确实比别人先跑了几步。
真等哪天机器人开始批量生产,关节驱动的精度、响应速度要求更高,鸣志这优势就能更明显。
再看绿的谐波。做谐波减速器的,国内声名在外头一号,优必选这些知名机器人公司都用它家的。谐波减速器这东西,你可以理解成机器人关节的“力量转换器”,动作准不准、稳不稳,全看它。
这家的底气在哪?技术硬,产品稳定性好;国内市场份额不小,现在大家都想把进口的换成国产的,它正好赶上这波;跟头部整机厂合作也久,懂行。
关键是,谐波减速器这活儿,工艺太复杂,新玩家想在精度、寿命上追上,没个三五年真不行,所以绿的谐波这护城河暂时还算结实。
兆威机电呢,专跟机器人的“手”较劲。机器人能不能干精细活,手的灵巧度是关键。兆威在微型传动系统和仿人灵巧手这块有两下子,特斯拉、华为这些主儿都用过它家零件。
它的长项很清楚:玩微型齿轮和传动系统,经验老到;仿生设计和精密制造这块,确实有东西;能让机器人手做出多自由度动作,跟人手的灵活度差不太多。
以后机器人往制造、医疗、服务这些领域钻,手部精细操作的价值肯定越来越大,兆威的空间自然也跟着涨。
汉威科技,给机器人装“触觉神经”的。相机是机器人的“眼睛”,那传感器就是它的“皮肤”。汉威在柔性触觉传感器这块做得不错,能让机器人感觉到压力、温度,甚至物体纹理。
实在好处是:传感器灵敏度够,还耐用;跟不少头部机器人企业合作挺稳;技术不光能用在机器人上,医疗、可穿戴设备这些地方也能拓展。
等机器人更多往服务业、医疗康复这些需要”轻拿轻放”的场景走,这触觉传感器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突出。
还有双环传动,一边做精密齿轮,一边在减速器领域发力。它子公司环动科技在机器人减速器市场的份额慢慢往上走,还在往全球铺摊子。
优势也挺实在:做精密齿轮这么多年,手艺扎实;产业链铺得全,能往上游核心零件延伸;海外市场跑得勤,全球机器人市场的蛋糕,它想多切一块。
现在全球机器人产业链都在调整,能把产能和渠道铺到国际上的零件厂商,机会确实更大。
不过话说回来,这赛道看着热闹,真要投,还得冷静点。
技术路线说变就变,今天你觉得自家技术牛,明天可能就被新方案拍在沙滩上;行业还早,进来的玩家多,价格战、订单不稳定都是常事;政策是支持,但真要大规模用起来,法规、伦理这些坎儿,还有应用落地的速度,都可能拖后腿。
说到底,现在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好比2008年的智能手机吧——技术突破确实在加速,但离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还有段路。
将来能成“龙头”的,大概率得满足三个条件:手里有真东西(减速器、电机、传感器这些核心技术得攥牢);能大规模生产,成本降得下来;还得有稳定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能跑通。
所以啊,今天这些被看好的企业,可能将来成巨头,也可能在竞争里慢慢掉队。
对咱们投资者来说,别一门心思找“唯一的龙头”,不如多看看整个产业链怎么协同着往前走,抓住每个阶段的机会,可能更实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人形机器人“暗赛”刚开始,能留下来的,得先过这几关(附潜力名单)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