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全球科技与产业格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势头尤为强劲。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不仅规模实现重大突破,在应用落地、全球影响等方面也呈现多点开花的态势,成为全球AI版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张,应用场景持续延伸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迈过7000亿元大关,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份报告同时指出,今年上半年,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在技术突破与实际应用上均取得全面进展,产品数量快速增加,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
从具体应用来看,截至今年6月,用户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最主要的场景是获取问题答案,占比超过八成。国产人工智能产品在参数规模、多模态能力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并且与办公协同、教育普惠、工业设计、内容创作等多个领域深度融合,形成了覆盖广泛的智能应用生态。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人工智能产品的全球影响力也在提升,比如DeepSeek上线不到20天,全球日活跃用户就突破3000万,在140个国家和地区的应用市场中登顶,成为增速最快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
二、全球影响力提升,治理话语权增强
随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话语权明显提高。从专利数量来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拥有量最多的国家,占比达到60%。截至2025年4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到157.6万件,占全球申请总量的38.58%,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表示,随着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创新,一批优质的国产AI产品正加速走向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了我国AI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并提出中国方案,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全球AI治理规则。
三、多方机构展望,技术突破与产业融合成主线
智源研究院在2025年的报告中提到,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将改变科研的传统模式,多模态大模型通过整合多种数据,为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开拓新的研究路径。中国信通院则认为,基础模型的能力在不断进化,多模态技术正从早期的子任务组合转向端到端的统一特征表示,原生多模态支持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同时,算法创新与软硬件架构的深度结合,正推动计算底座不断升级。
麦肯锡在2025年6月的研究中指出,AI正在重塑研发模式,其颠覆性体现在能够打破人类固有的思维模式,生成人类未曾想到的设计方案,并且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大幅缩短验证时间,比如在生命科学领域,实现了蛋白质结构预测的突破性进展。Gartner发布的2025年中国AI十大趋势显示,开放式GenAI模型成为主流,代理型AI与工程化能力的提升推动应用落地,同时安全治理的需求显著增加,跨部门协作的防御体系成为企业应对风险的新方式。
斯坦福AI指数报告指出,中美顶级模型的性能差距大幅缩小,开放权重模型正快速接近闭源巨头的水平,推理成本的明显下降让小模型的性能大幅提升,AI正变得更加高效和普及。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聚焦AI的安全与发展,强调AI作为全球经济新增长点的同时,也要警惕虚假信息传播和算法偏见,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正推动建立全球治理框架,确保技术的负责任发展。
埃森哲的调研显示,企业对AI应用的热情很高,但数据治理和知识治理仍是重要挑战,智能体技术被视为重塑企业IT系统的核心,人机协作的学习循环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在伦理治理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与中国《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相互呼应,强调要以保护人权为核心,建立动态包容的伦理框架,应对AI可能加剧的文化偏见和数据不平等问题。
东吴证券的研报从产业角度分析,认为在算法趋于平等后,行业数据和资源成为竞争的焦点,AI与传统行业的双向赋能将帮助龙头企业进一步巩固优势,尤其是在制造业柔性生产、智能家居等领域,场景落地的速度正在加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这一板块连续多年20%增长,机构疯抢中……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