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下一幕,将写在电机、减速器与热管理材料的铭牌上。”
英伟达上周的“军令状”——Cosmos+GR00T平台将在2025前完成“模型→硬件”闭环,在近期市场上仍然持续火热。
一、为什么这一次不是“讲故事”?
技术拐点
英伟达在GTC2024已把物理AI的算力底座(IsaacSim4.0、JetsonThorSOC)全部公开,这一举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意味着开发者不用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自研底层技术,直接调用API即可开展相关应用开发。
以往,底层技术的研发往往是横亘在开发者面前的一座大山,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成本,而且研发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
而如今,英伟达将底层技术公开,就像为开发者搭建了一条便捷的高速公路,大大降低了物理AI应用开发的门槛,能让更多的开发者参与到物理AI的创新中来,从而加速物理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落地。
需求拐点
特斯拉Optimus内部BOM表流出,单机28个关节用谐波减速器+力矩电机,单价1200美元/套。按2026年50万台出货测算,仅减速器就是60亿元新增市场,要知道全球2023年谐波减速器市场规模才95亿元。这一组数据清晰地展现出物理AI相关硬件需求的巨大潜力。随着人形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谐波减速器、力矩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需求将不断激增。
成本拐点
国产谐波减速器精度寿命已追平日系,价格却低40%,交期从16周缩到6周。这一变化意义重大,当硬件成本跌破“大规模替换临界点”,渗透率就要非线性抬升。在过去,日系企业在谐波减速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企业由于技术差距,不仅产品价格高,而且交期长,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而现在,国内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突破,产品性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成本和交期上具备了明显的优势。这使得国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占据主动,加速了国产替代的进程。随着成本的降低和供应能力的提升,物理AI相关硬件在各个应用领域的渗透率将快速提高,进一步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链三层“漏斗”
小编把相关公司按“技术壁垒→订单能见度→盈利弹性”三层漏斗筛过后如下表,仅供参考:
注:图表来源于公开数据整理
每一次技术代际更替,资本市场总会先用估值投票,再用业绩验票。物理AI的“验票时刻”被黄仁勋钉在2025年,这意味着2024下半年到2025年初,是“预期差”最肥美的窗口。小编的纪律很简单:当产业趋势与财务拐点共振,估值尚未透支,便值得重拳出击的中国的“硬科技工匠”。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作产业与财务逻辑梳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惊爆!英伟达立下“军令状”,下一个物理AI黄金机遇浮现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