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热议。根据行政令,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贸易伙伴加征34%关税,中国迅速反制,对美进口商品同步加征34%关税,这场关税大战已导致全球股市震荡、美元信用受损,成为2025年国际经贸格局的最大变量。
一、关税冲击下的供应链重构: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现实困境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壁垒推动制造业回流,但面临结构性矛盾:
(一)成本刚性:美国制造业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倍、越南的8倍,即便加征34%关税,中国机电产品对美出口仍具成本优势。
(二)产业链断层:美国半导体设备、工业机器人等关键领域依赖亚洲供应链,重建完整产业链需至少10年,期间产能缺口将达30%。
(三)盟友离心:欧盟对美钢铝关税反制金额达260亿欧元,日本、韩国要求豁免汽车关税,传统盟友体系出现裂痕。
中信建投测算显示,若美国全面实施“对等关税”,其制造业回流仅能填补15%的产能缺口,其余85%仍需依赖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区。这种“局部回流+全球分散”的格局,反而会推高全球供应链成本12%-18%,加剧通胀压力。
二、关税与电力的深层联动:绿电出口重构能源货币体系
电力作为经济运行的“血液”,其贸易模式正通过人民币国际化与关税政策形成共振:
(一)中国绿电出口历经三个阶段:
1.技术积累期(2010-2018):依托光伏组件产能扩张,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从2010年的160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240亿美元,但主要以美元结算。
2.政策突破期(2019-2023):随着绿证制度建立,2023年中国绿电交易量达79.35亿千瓦时,海南、深圳等地试点绿电人民币结算,数字人民币光伏电费自动还贷等创新场景落地。
3.战略机遇期(2024至今):2024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突破4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75%,中老铁路“澜湄快线”等通道助力绿电设备出口,山东、山西等地通过关税减免政策推动光伏组件出口增长21.4%。
(二)未来绿电出口将呈现三大趋势:
1.技术输出:中国主导的光伏+储能系统出口占比将从2024年的35%提升至2030年的60%。
2.货币绑定:数字人民币在绿电贸易中的应用场景将扩展至中东、非洲,如沙特NEOM新城项目采用人民币结算光伏电站投资。中金公司预计,2026年跨境绿电交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将达30%,中老电网、东南亚光伏项目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重要载体。
3.标准制定:中国正推动“绿电护照”国际互认,计划2026年前与东盟国家建立跨境绿电交易机制。中信建投指出,绿证与碳市场的衔接(如CCER)将提升绿电环境价值。
三、人民币结算绿电:美元霸权的破局点
中国正通过“绿电+人民币”组合拳重塑国际货币体系:
(一)场景突破:2023年工行新加坡分行完成首单LNG人民币结算,2024年深圳达成350万张绿证交易,折合绿电35亿千瓦时,创全球出口企业最大规模。
(二)机制创新: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实现光伏电费自动还贷,海南试点“绿电+碳汇”跨境融资,降低企业汇率风险。
(三)地缘协同:中沙合作建设红海新城10GW光伏项目,采用人民币计价;中欧绿电贸易走廊启动,德国企业可通过上海清算所进行人民币绿电期货对冲。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2024年报告预测,全球能源转型需在2050年前投入215万亿美元,中国通过新能源产业链出海可能撬动50-100万亿人民币跨境流动,间接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四、机构观点:三重逻辑主导市场
(一)短期避险:中信建投建议关注公用事业等高股息资产,其中黄金价格已突破3200美元/盎司,创历史新高,近期美债价值偏移,短期黄金价格偏高或有调整需求,但中长期持续看好。
(二)中期转型:中金看好电力设备、军工等“安全主线”,预计2025年绿电投资增速将达25%,光伏组件出口利润增厚15%。
(三)长期重构:粤开证券指出,关税大战加速全球贸易区域化,建议关注“一带一路”绿电基建项目,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交易量有望翻倍。
当前关税博弈已进入深水区,绿电贸易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写全球经济权力版图。这场较量的终局,或将决定未来十年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形态。投资者需在“安全”与“增长”间寻找平衡,通过跨资产、跨地域配置对冲风险,同时把握绿电出口与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趋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券顾问 » 翻倍?这个深层联动股民一定要注意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